“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一首《爱莲说》道出了多少爱莲人的心声。中华荷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荷花以众多名称现身于诗词曲赋中,莲、芙蓉、菡萏、芙蕖、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等,各个名字都是极致优美。在俯拾皆是的咏荷佳作中,我们发现荷花是被从上到下,从小到大,从荣到枯,被全程、无死角的赞颂过。
曹植的杰作《芙蓉赋》“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擢茎。其始荣也,皎若夜光寻扶桑;其扬晖也,晃若九阳出旸谷。……”首先道明了荷的生长环境,置根重壤,泛于清流,从“始荣”到“扬晖”都展现出别样的美(当时的辞藻真是丰富)。当代诗人陈志岁《咏荷》“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池。”也是赞颂了莲藕生于污泥,却奉献一片清澄、鲜花及清香的品格。
荷叶新发,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极为形象地描绘出荷与蜻蜓相依偎,富有生机和希望的情景。随着荷花的生长,接着就会呈现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描述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场景。诗人杨万里该是持续观察荷花一生的生长吧。
花开好了,大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商隐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司马光“彤云赤雾生绿房,朝霞变蕊朱粉光。”、 苏东坡 “幽得结湘紫,来自孤峰阴。骨香不知自,色浅意殊深”等等咏荷清雅、幽香的诗作就不胜枚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