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梨,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因果实小于豆子,故得名豆梨。豆梨的种子是黑褐色的,其花期是每年的4月,可以栽培作为观赏花,果期则为每年的8月到9月。豆梨的果实成熟之后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酿酒。豆梨果实虽小,但仍具有食用价值,果实含糖量达15-20%,可用于酿酒。
豆梨产于中国,生长在山坡、平原或山谷杂林中。豆梨喜光,不耐寒,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碱性土地中也能生长。在我国的梨属植物之中,豆梨是比较古老的。
豆梨作为早春先花植物和秋季色叶树种,具有较高的绿化观赏价值,在中国黄河以南各省皆可选为城乡绿化树种。豆梨生长适应性强,早春开花,伞房花序,白色花瓣,盛花时节满树雪白,诗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对其形象的写照;秋季叶片变彩,或黄或红,色叶期长,落叶迟,易于营造色彩绚烂的意境。
豆梨又称“甘棠”,典故有“甘棠遗爱”,指对离去之人的怀念,或赞颂离去官员的政绩 。《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棠梨之诗。”这也是非常有名的与“棠梨”有关的典故了,这也让我们对“棠梨”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在我国历史上,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植物的优秀之处。《尔雅·释木》:“檖,罗。”郭璞注:“今杨檖也,实似梨而小,酢,可食。”《诗经·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综合以上文献,我们可知的是,很可能在先秦时期,豆梨就已经被人们种植了。古代文献中描述的“檖”,很可能就和豆梨有一定的关系。
据《本草纲目》记载,豆梨的果实根皮可入药,主治痢。《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称其根、叶之味微甘、涩,性凉,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之功效。豆梨的根可以治疗肺燥咳嗽、疮疡肿痛等病症,其叶可以治疗毒蛇咬伤、胃肠炎等病症。
人们常常将豆梨与杜梨进行比较,有趣的是,有些古人会将两者混淆,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文,文中多以“棠梨”或者”甘棠“名之。它们的区别在于,豆梨的高度在5-8m左右,二年生的枝条呈灰褐色。而杜梨的高度在10m左右,二年生的枝条呈紫褐色。且豆梨的叶子呈宽卵形,叶柄上没有绒毛。而杜梨的叶子呈菱状卵形,比前者细长一些,叶柄上被有绒毛。
人们也常常使用豆梨作为一些梨树的常用砧木,其亲和性非常好,可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年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豆梨的个体数量急剧减少。
不如此时趁着春光正好,来共青森林公一探豆梨的身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