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血封喉植株
见血封喉果枝条
见血封喉果实
时至7月,生长于辰山植物园珍奇植物馆内的“网红树”之一——见血封喉,又进入了它的果期。深红色的果实挂在高高的枝头,隐现在密密匝匝的叶片之间,颇有“碧玉衬红珠”的美感。
每每介绍起见血封喉时,必然少不了要提到它的“毒”;而见血封喉之所以为人熟知,也和围绕它的种种神秘而凶险的“毒”的传言密不可分,毕竟见血封喉的属名Antiaris就为“anti-”(对抗)和“aris”(箭)的组合,而种加词toxicaria即为“有毒的”。在网络上搜索“见血封喉”,就可以看到很多对于它树皮内的乳汁和使用乳汁制作成的毒箭的毒性描述,以及它“世界最毒之树”的名号。
在文献中也能找到不少对于见血封喉制作毒箭的记录。例如在雍正初年清军镇压贵州、广西一带土著叛乱时,当时云贵总督高其悼就在奏折上写到“诸苗之中仲苗之弩最毒,……,中人所人不深,原不甚伤,无如其药极毒,才破皮肉即难救治。”随即雍正下旨,要求当地清查制毒之树,并做砍伐焚毁处理,“竭力为之”。至雍正四年二月,仅广西一地就伐毁见血封喉树1047株。再加上后续“徐徐图之”的毁树运动,一时间使得广西、云南境内的见血封喉树损毁殆尽。
从这些描述和记录可见,见血封喉毒性剧烈,且应用历史悠久,范围广泛。但如果细细研究,这些传言及记录中,很多有讹误乃至夸张之嫌。比如前面图中描述的“古印第安人使用见血封喉”就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因为见血封喉的分布区为我国南部、东南亚、澳洲北部及非洲局部等旧大陆热带地区,而美洲并无见血封喉分布。而在雍正朝对毒箭原植物调查的记载中也提到,尽管当地土著使用见血封喉乳汁制作毒箭,但其制作过程并非简单涂抹,而是要“配入蛇汁敷箭”。此外,见血封喉的乳汁能否做到如影视作品中“接触伤口很快致命”,或是“七上八下九不活”也是值得打一个问号的,因为有文献显示给动物伤口进行见血封喉树液滴注,并不会造成动物死亡;而即使是向动物腹腔内直接注射见血封喉乳汁,动物也要经过1个多小时才会死亡。这个时间实在算不上“立即毙命”。
不过,这些讹误和夸张也都有因缘。例如“古印第安人使用见血封喉”的错误,其实是与当地使用的另一种箭毒混淆了。在南美洲北部地区,当地土著使用的防己科、马钱科植物或箭毒蛙所产生的毒素制作毒箭。几种产于南美洲的防己科植物可以合成筒箭毒碱等生物碱类毒素,在进入动物体内后能与肌肉-神经接头处的受体竞争性结合,从而截断了神经冲动传递,起到抑制横纹肌肉收缩、麻痹肌肉(包括呼吸肌)的效果。中毒的猎物先是因为运动肌肉麻痹而束手就擒,最终会因呼吸肌麻痹而窒息死亡——这种效果有时候也被错误的加在了见血封喉的头上。
相较于遥远的美洲大陆,见血封喉的毒性体现在另一方面:它作用于动物的心血管系统。见血封喉的乳汁内含有的是如弩箭子苷、见血封喉苷、铃兰毒苷等甾体苷类成分,而这些成分主要有强心作用,即增加了心脏搏动力度、减慢心率,从而造成心律异常。对于处于逃命状态的动物或战斗状态的敌人而言,本身心脏就处于快速搏动状态,见血封喉乳汁内强心苷类物质的摄入会更容易引发心律异常,甚至引发致命的房颤等症状。
可见,无论是哪一类箭毒,本质上都无法做到使中招者“立即毙命”的效力,它们主要起到的是依靠其毒性使猎物失去运动、躲避、战斗的能力。并且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人们也学会了利用各种手段——如浓缩、混合等——来提高箭毒的效力。以见血封喉为例,其乳汁中强心苷类成分含量并不算高,所以会出现直接滴注动物伤口并不能致命的现象。因此在文献中也提到土著要将期乳汁收集后加以长时间晾晒,蒸发水分降升高其浓度,并且混入蛇毒等成分加强效果。而无独有偶,在美洲地区使用的箭毒也是多种动植物来源的混合毒。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逐渐揭开“箭毒”秘密的同时,也在科学的利用这些毒素。例如筒箭毒碱就被用做肌肉松弛剂,而由其脱胎而来的琥珀酰胆碱则是重要的麻醉药物,为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见血封喉所含的多种强心苷成分,同样也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的方面具有研究、改造和应用的价值。
最后,尽管见血封喉被人们用作捕杀动物甚至相互杀戮的工具,但它产生这些有毒物质的最初功能,是为了保护自身免受动物的啃食,完全是“自保”的作用,“毒王”本不是见血封喉的“初衷”。事实上,当箭毒木开花结果之后,它的果实会转变为鲜艳的红色,招来鸟类前来取食,以帮助它传播种子。此时,这些鲜艳的果实不但没有毒性,而且其果肉还具有柿子一般的香甜口感。最近前来游园的游客,有机会还能看到误入温室的白头鹎等鸟类啄食见血封喉果实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