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1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簪花仕女图 》头戴荷花的贵族女子.jpg

b1e82f7689d8799ba37eb5d5cb3759a2.jpg

dd595b9c5bdf4a3d9781ae3e78d36413.jpg

DSC_1925.jpg

DSC_1941.jpg

DSC_1949.jpg

DSC_4703.jpg

DSC_4742.jpg

DSC_4743.jpg

DSC_4744.jpg

DSC_4747.jpg

DSC_4756.jpg

DSC_4907.jpg

DSC_4932.jpg

DSC_4935.jpg

DSC_5006.jpg

DSC_5278.jpg

DSC07504.jpg

QJ6135088661.jpg

沈复与芸娘.jpg

宋吴炳《出水芙蓉图》.jpg

微信图片_20230816110933.jpg

植物小档案

科名:莲科莲属

种名:莲

别名:荷花、莲花、芙蕖、芙蓉、菡萏

学名:Nelmubo nucifera

花期:6-8月

欣赏地点:兰室周围、植物大楼西面、三号门

夏天的雨,滴滴敲打在田田荷叶上,声声作响。

透亮的水珠,如颗颗珍珠般在荷叶上来回滚动,又似水墨在花瓣上无声地晕开来。

临荷心香

莲,亭亭玉立,圣洁高雅,清香远溢,素有花中君子之美誉。

三国时期,曹植在《芙蓉赋》称赞荷花为百花之首:“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北宋大儒周敦颐于众多水陆草木之花中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将莲比作花中君子。

近水人洁,临荷心香,靠近莲花细赏、轻嗅,定能感受到内心的一份宁静。孟浩然言“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苏辙曰“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莲花超凡脱俗之美,使人心净无尘。因此,莲花又有了花中净友的雅称。

莲花从淤泥中开出美丽的花朵,恰好与佛教中不受尘世羁绊的愿望相吻合。东汉时期,自印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云“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自此,莲花作为佛教典型的象征物,是真善美的化身,出现在各种佛教文化作品中。

赏荷

莲在长期的栽培驯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观赏为主的花莲、以食用根茎为主的藕莲和以采收莲子为主的子莲。民间称花莲为荷花或芙蓉。

古人早就注意到沼泽中生长的荷花之美,《诗经》中云:“彼泽之波,有蒲与荷”“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春秋时期,荷花开始进入庭院栽培。吴王夫差为史料中记载的第一个栽培荷花的人。《越绝书》提及他为了取悦越国敬献而来的美女西施,特意在离宫(今苏州城西的灵岩山)修建了“玩花池”,池内栽满荷花。

到隋唐时期,赏荷之风在皇家贵族之间渐盛。隋都长安城东南隅,原是秦汉皇家“宜春苑”所在,园内有曲江池,隋皇对池进行改造,遍植荷花,并易名为“芙蓉园”。每当盛夏,隋皇便带着宫妃、王公乘舟于池中游玩。至盛唐,世人甚爱牡丹,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荷花的喜爱。《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携众臣共赏太液池千叶白莲一事。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中还出现了贵族女子头戴荷花的形象。程大昌的《演繁露》中提及白居易将苏州的白莲花带至洛阳的逸事。

北宋爱荷之人众多,欧阳修和李清照等名家就在其中。据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其壮丽程度位居当时淮南第一。每到盛夏,欧阳修便携友人喝酒赏荷。他差人从邵伯湖摘取荷花上千朵,插入盆中,放在宾客之间,击鼓传花,每次摘一枚花瓣,最后传到谁手中这支荷花没了花瓣,谁就得饮酒一杯或赋诗一首。后人为此事写下了“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南宋后,据《南宋古迹考》和《武林旧事》等文献记载荷花景观成为了都城内王公贵族私家庭院的重要夏季景观,如宋孝宗常去的聚景园(现为杭州的柳浪闻莺公园)和张功甫私家花园“桂隐林泉”。

元明清时期赏荷之风依然盛行。元太祖在保定建有雪香园(现名古荷花池)。到明清时期,水景之地多有荷花池,承德避暑山庄中就有“香远溢清”“曲水荷香”“澄波翠叠”三处。

发展至今,国内的荷花景观已随处可见,全世界荷花观赏品种已超过2000个。花型有单瓣、半重瓣、重瓣、重台、千瓣之分,花色以白色、粉色、红色和鹅黄为主。

古人赏荷的方式也极为丰富,或“画船撑入花深处”池赏,或将荷花盆栽进行盆赏,还有将其插瓶欣赏。苏轼对荷花瓶插颇有研究,在《格物粗谈·花草》写下如何延长荷花瓶插期的心得:“养荷花,以温水入瓶中,经纸蒙固,将花削尖簪,则花开且久。”

荷花一年四季可赏,从“小荷才露尖尖角”,“莲叶何田田”、“荷花羞玉颜”到残荷映雪。

荷花形、色、气兼备,于是除了直接观荷,还有了听雨赏荷和闻香赏荷。

莲之美食

众所周知,藕莲与子莲则是用来入馔。

春末夏初时,保留在淤泥中越冬的莲藕顶端会萌生出黄白色的嫩茎,便是藕带。农历五月,将藕带采摘洗净,可直接炒食。人们也常将它做成四季兼可食用泡椒藕带,酸辣清脆的它,定会叫醒你夏日里沉睡的味蕾。

“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夏末初秋时则是采藕带季节。莲藕,炖、炝、炸均可。藕煨排骨汤在这其中久负盛名,慢火熬煮后的粉色莲藕,配上奶白色浓汤,味道绵软回甘。清代“食神”袁枚《随园食单》则记载有江浙名点糯米糖藕“贯米加糖自煮,并汤极佳”。

袁枚还提及炖莲子的作法“小熟抽心去皮,后下汤,用文火煨之,闷住合盖,不可开视,不可停火。如此两柱香,则莲子熟时,不生骨(发硬)矣”。不过现代人应更喜欢莲子银耳羹这道甜品,晶莹剔透、甘润滑糯的它,是夏日消暑的不二之选。

荷叶清凉解暑,止渴生津,治泻痢,解火热。人们常用荷叶来煮粥,或作荷叶茶,也可用之包裹肉类、糯米等,以解油腻。清香、硕大的荷香在古人眼中还是一款天然酒器“碧筒杯”。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当时的人们将莲叶剪下,折成酒杯状,盛上美酒,据说此酒“杂莲香,香冷胜于水”。

荷花则可用来制茶,风雅不过清代沈复的妻子芸娘的作法:“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也就是将小纱囊撮茶叶置于荷心,以吸荷香用以泡茶。

以上美食,哪一款深得你心呢?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