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容环卫
市容环卫
信息名称
关于2016年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工作情况的通报
索取号
AH2315000-2017-007
发布机构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文件编号
沪分减联办 (2017) 2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发布日期
2017-03-06
记录形式
文本
载体类型
纸质
信息内容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各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及成员单位: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起步年,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坚持“巩固、拓展、提升”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上海模式”。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上海市2016年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考核工作方案〉的通知》(沪分减联办〔2016〕8号)精神,市联办采取第三方测评、集中检查、专业考核等方式组织对全市各区2016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处置量控制、分类覆盖推进、示范居住区创建、绿色账户推进、分类推进、达标复核及示范创建、绿色账户推进、工作机制及工作合力、分流分类系统建设、“两网协同”、基础工作等各方面内容开展考核,现将本市2016年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和考核情况通报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紧盯目标,基本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完成“两个一百万”目标。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绿色账户覆盖面,全市2016年生活垃圾分类新增覆盖100万户;绿色账户新增覆盖105万户,新增发卡约90万张。积极应对客观增长因素,基本完成计划量控制指标。由于经济增长、低价值可回收物混入以及集中整治和建筑垃圾出路受阻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本市垃圾处置量激增。及时开展各项专项分流工作,保证各类垃圾无害化处置,科学分析原统计口径及实际情况,合理测算计划量完成情况。2016年本市生活垃圾处置量日均值为16491吨/日,与计划量(16457吨/日)相比超量0.20%。

  (二)聚焦品质,着力凸显分流分类成效

  着力提升源头分类质量。通过专业第三方实地测评方式,依照达标示范标准,针对全市4284个分类小区和100个菜场开展达标复核和示范验收,其中3850个小区通过达标复核,1182个小区创建成为2016年度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2家菜场创建成为垃圾分类示范菜场;因地制宜,提升湿垃圾处理能力和质量。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垃圾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要求,积极推进各项湿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规范提升现有湿垃圾处理设施水平,启动湿垃圾处理能力认定工作。年内,湿垃圾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湿垃圾处理能力约2650吨/日,湿垃圾分出量和纯净度均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年日均约2400吨湿垃圾进入资源化利用渠道。进一步规范专项分流垃圾管理。加强一般工业固废和整治垃圾等专项分流系统的规范化管理,系统研究、系统设计、系统管理,规范运输管理,结合科技运用加强监管,保证分流垃圾无害化处置平稳运行。

  (三)坚持创新,探索分享工作推进机制

  不断提升绿色账户吸引力。推动绿色账户与支付宝、百联、中行等合作,促进提升绿色账户线上兑换便捷性,加大绿色账户宣传力度,拓宽积分兑换渠道,增加绿色积分吸引力;全面探索两网协同机制。在全市开展两网协同机制探索工作,促进源头收集点改造、两网协同收运,培育主体企业,初步总结管理模式;跟踪研究源头推进机制。支持并跟踪典型源头机制研究,如第三方参与源头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单位垃圾分类潜力研究等,总结推进经验。开展“三好沙龙”等多方式交流活动,分享工作经验和推进模式,形成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

  二、主要做法

  经过五年大力推进,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已有显著进步,但仍与目标存在差距。“十三五”期间,针对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中源头分类质量不高以及分流分类后垃圾资源化能力不足的“短板”,进一步加强完善体系建设。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为近、中期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奠定了基础、明确了工作方向。一方面,本市将以绿色账户为抓手,提升垃圾源头分类实效;另一方面,仍然围绕湿垃圾处理能力建设,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

  (一)健全沟通机制,助力工作推动

  广泛利用各种渠道,建立健全市、区、街镇多级多部门沟通机制,加强相关单位、部门的信息互通,从而督促主体业务工作的推进。利用会议、通知、简报等,定期通报指标完成情况,引起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有效促进了各成员单位落实开展工作,确保年度目标完成。静安区积极应对两区“撤二建一”,对应调整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小组;统一南北两块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方面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包括例会制度、信息制度、考核机制,有效落实工作推进、宣传、考评、监督等。虹口区建立各级管理微信群组,加强与市相关主管部门的对接,通过“定时发布、即时沟通、上下链接、线下对接”等方式,每天对每个居住区、菜场的湿垃圾收运桶数进行统计上报,达到各方联动、多方参与的效果,湿垃圾分出量及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二)注重标准规范,落实工作开展

  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的标准规范,特别关注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整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等专项分流系统的申报、管理和作业规范,杜绝混装混运。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居住区菜场达标复合及示范创建工作,规范绿色账户工作流程,提高源头分类实效。针对分类居住区编制《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视觉识别系统》,为分类居住区硬件配置提供示范性的参考。宝山区积极引导全区各街镇开展创建示范居住区工作,通过区级指导,形成街道、居委、物业、作业公司工作机制,以书面形式向创建小区的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物业企业等)告知该小区为分类示范居住区创建单位,并根据分类工作开展要求对物业企业开展培训。虹口区落实绿色账户居住区“定时、定点、定桶、定人”的“四定标准”,同时,由第三方进行日常监督,从而确保居民分类、积分规范有序。

  (三)引入专业力量,促进工作提升

  在源头推进、项目实施、监管检查等多方面,引入专业机构和第三方力量,多区借助第三方参与,在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绿色账户发卡、宣传发动、监管检查等方面,大大提升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各方面工作效率。全市各区均积极探索可操作、可持续的第三方参与社区源头分类组织、现场检查、社会宣传的机制。松江区在绿色账户推进、两网协同、源头定时定点模式探索等方面引入多家第三方参与,创新工作模式,提升工作实效。杨浦区依托第三方服务,在绿色账户推进工作中开展以“一街镇一特色”为抓手,细化推进工作机制。青浦区制订湿垃圾纯净与末端处置费付费价格挂钩方案,并委托专业机构对示范居住区、菜场、机关湿垃圾纯净度进行检测,以专业测评数据切实督促街镇提升分类工作质量。

  (四)推进两网协同,强化工作协同

  各区均结合自身实际,对辖区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现状进行调研摸底,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协同方案,并选择适当区域开展试点。松江区成立区绿化市容局、区经委、区房管局等10部门和各街镇组成的“两网协同”工作联席会议,出台实施方案,落实回收队伍建设、废品回收(交投)站点等配套建设,全区建成废品回收(交投)站13座,基本形成了以主体市场回收企业为龙头的废品回收体系。长宁区为扎实推进两网协同工作,依托区里资源回收主体企业,在实施中分三年三步走,已在全区拓展37个小区“两网协同”回收点。闵行区设立规范性“两网协同”回收网点24个,统一人员管理和作业规范,配置专车,利用现有作业场地,对低价值再生资源等进行集中分类、前期处理,实现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及协同利用。浦东新区学习先进经验,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在7个街镇同步开展试点,分别侧重电子废弃物回收、7H回收模式、互联网+全品相回收等3种模式,发挥各自优势。

  (五)加紧能力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大力推进分类处置设施建设,促进提升装修垃圾、枯枝落叶、湿垃圾等资源化利用能力。奉贤区以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作重心,聚焦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处置系统建设,城镇化地区建设运行10套设备,农村地区配备152套湿垃圾消纳设备,全区布点87座小型压缩站,目前已完成建设70%,极大增强了垃圾处理能力储备。崇明区加快农村地区湿垃圾处置点设施建设,解决湿垃圾处置出路,农村地区采用沤肥还田、集镇地区集中生化处置的方法,提高资源利用,共新建湿垃圾处理点41座。嘉定区在完成湿垃圾处理能力建设指标同时,积极推进建筑装修垃圾、枯枝落叶专项管理,快速落实9个建筑装修垃圾中转分拣场地和7个末端消纳场所,新建2座枯枝落叶末端综合处置场站,另有部分绿化垃圾直接送至农村地区作燃料使用,实现各类分类垃圾资源化利用。金山区从街镇政府机关食堂入手,开展食堂餐厨垃圾就地生化处理试点工作,粉碎生化后直接纳管,并在12个街镇试点近一年,运行情况正常。

  (六)坚持创新试点,探索工作模式

  全市各区围绕主体工作积极创新,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且具有可推广、可复制和可操作性的好模式、好机制。普陀区精心打造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通过知识展示、互动实践和影音体验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常态化。黄浦区将树立典型模范作为工作抓手,通过民间使者和老百姓身边的垃圾分类带头人效应,广泛传播垃圾分类理念和推动小区居民主动投身垃圾分类工作,组织讲师团宣讲活动100余场,涉及135个居委,2万多居民。徐汇区引入了绿色账户兑换车,抓住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兑换难的痛点,每月进社区一次开展现场兑换活动,居民参与率、兑换量大幅提升,绿色账户不断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松江区在前两年先行试点基础上,全区正式推广定时定点投放管理模式,各街镇通过做精一个定时定点小区,带动绿色账户小区逐步向撤桶定时定点投放发展过渡;同时,部分还湿垃圾就地消纳,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居住区源头分类管理。崇明区积极探索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横沙乡探索切合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及绿色账户工作模式。

  三、存在问题

  (一)分类推进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

  本市生活垃圾分流分类管理在前期注重统一原则、因地制宜的推进模式,随着工作的持续深入,已经基本形成一套分流分类管理的工作流程,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精细化程度,促进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在各环节“显形”,以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感知度,还需要加强各环节作业的标准化程度,不断规范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

  (二)绿色账户活跃度亟待提高

  绿色账户社会化参与程度和市场化运营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引入更多专业力量,调动社会各方资源,促进绿色账户平台技术升级以及社会化运营能力提升,优化用户体验,从而提高全市绿色账户持卡用户的活跃度,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三)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普及急需加强

  除部分达标或示范居住区外,全市域的垃圾分类氛围宣传和居住区内深入细致的垃圾分类科普知识宣传急需加强,以提升全社会对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的感知度。重点聚焦市民如何准确参与,做到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四)资源化利用能力亟需提升

  随着源头分类的不断推进,规范的湿垃圾、低价值可回收物、装修垃圾等集中、中转、资源化利用的不到位尤为凸显,要保证全程分类系统的畅通,亟需合理布局各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能力,并加快建设落地。

  特此通报。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系会议办公室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2017年3月6日



政策性文件留言咨询
(注:1.只接收对该政策性文件的相关咨询;2.留言时请注明政策性文件名称)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