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野生动物这类群体被推到风口浪尖。他们是不是有害?他们是不是携带病毒?他们能不能与人类共生?这些问题引起热议。
今天我们来说说野生动物其中一类群体——貉。“一丘之貉”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但“貉”这种动物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估计很多人都会表示没见过。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上海地区很多市民投诉反映有毛茸茸的像熊一样的动物出现在小区附近,有的甚至在阳台的缝隙里安家。松江区也有超过20个小区发现它的踪迹,据松江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统计,他们每周仅受理关于貉的投诉件就占到所有诉件量的35%以上。那么貉究竟长什么样?它们有什么生活习性?市民又该如何与它们相处?
貉(学名: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是犬科动物中唯一冬季休眠的动物,体型短而肥壮,介于浣熊和狗之间。体色乌棕,四肢短呈黑色,吻部白色,尾巴粗短,脸部有一块黑色的“海盗似的面罩”。貉喜欢栖息于阔叶林中开阔、接近水源的地方或开阔草甸、茂密的灌丛带和芦苇地。夜行性,沿着河岸、湖边以及海边觅食,食谱广泛,取食范围从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直至水果。以成对或临时式的家族群体被发现。与大多数的犬科成员不同,它比较善于爬树。(参考百度百科)
貉性格较温和,胆子小,不会主动攻击人。由于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选择的巢穴包括居民楼阳台下面、墙体、储藏室、桥墩的裂缝,以及煤气管道、废弃的下水道等,在上海地区它们算是 “土著居民”之一。
那么,貉能与人和平共存吗?市民又该如何与它们相处呢?面对投诉市民的疑惑、物业公司的担忧,专家表示,“貉胆子小,不主动攻击人。更多时候貉是怕家养宠物的,动物园的貉与流浪猫打架,还打不过猫呢。”市民若发现社区中有貉、黄鼠狼或其他野生哺乳类动物出没,可顺其自然,不打扰、不喂食,“我们喂的食物不是它们需要的,喂食反而会伤害它们”。同时市民不可以随意抓捕、伤害它们,它们需要适应城市、适应人类,人类也需要有跟它们共存的智慧。城市和荒野不同,没办法给动物找到天堂一样不被打扰的栖息地,它们只能和人一起生活,出现矛盾不可避免。历史教训证明,投毒、扑杀乃至食用野生动物,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可能引发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
那么遇到貉,我们该如何处理呢?安全提示:
1、貉是昼伏夜出的动物,生性胆小,不会主动攻击人,除非受到攻击或惊吓会有自保的行为。
2、这是自然分布的野生动物,居民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随意的追逐、捕捉、投喂、招惹它们,做到不接触、不亲近野生动物。
3、居民不要在小区里随意喂食流浪猫狗,遗留的食物很容易招引野生动物。
4、请小区居民认真履行垃圾分类及定时投放,防止野生动物翻食垃圾。
5、小区居委和物业应做好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宣传,在貉经常出没的地方悬挂警示牌,引导小区居民正确认识貉。
城市正成为人和野生动物的共同家园,了解野生‘邻居’并与它们和平共处,才是让城市变得更加和谐美好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