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上海这座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但是仍有无数人手握星火、闪耀光芒,他们是身边的平凡人,也是英勇无畏的逆行者。上海市环境学校2171班的王亿达就是这样一位平凡又闪着光的小英雄。身着校服的他是需要被关怀照料的孩子,脱去校服身披志愿者服的他,仿佛拥有了铠甲,已然成为临港方舱医院里的守护者。
“你是否愿意担任方舱志愿者?”
“你的核酸结果呈阳性。”4月10日下午,王亿达接到了疾控中心电话,当时正在家中上网课的他,惊慌、恐惧、不安瞬时涌上心头。家中只有亿达和他的妈妈,虽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但他很快调整好心态,收拾好行李,为转运做好准备。
经过两个小时的转运路程,凌晨4点,满身疲惫的王亿达孤身一人到达临港方舱医院——这个只在电视中见过的方舱医院。他看着偌大的病区,一张张狭小的床位,亮如白昼的顶灯,还有来回穿梭的大白,此时此刻,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他不停地告诉自己:“勇敢一点,你可以的。”
每位来到方舱人员,第一任务就是填写患者登记表。亿达在填写完基本信息后,看到最后一栏“你是否愿意担任方舱志愿者”时,毫不犹豫,郑重地写下了“是”,开启了他的战疫旅程。
“没事!小意思,我年轻!”
临港方舱医院分配给王亿达的任务是为所在片区的患者一日三餐配送盒饭、发放口罩,以及帮助工作人员给新进入方舱的患者进行扫码登记,做好信息录入。临港方舱是浦东的大号方舱,可容纳近1000人,被划分为1-4个病区。王亿达所在的是第3病区第30组,需要照顾30多位病人。
正式上岗的第一天,清晨6:30,王亿达穿好志愿者“黄马褂”,开始了他的配送服务。早餐是每人一份花卷、牛奶和面包,王亿达耐心打包、清点份数,拎着一袋袋热气腾腾的早餐,开始为每位患者发放。到了中午,由于方舱内人数众多,物资调配困难,因此到了饭点午餐却迟迟未到的状况,也是常有发生。这时,就会听到此起彼伏的催促:“怎么还没发饭啊,这都几点了?”、“啥时候能开饭呀”,每每听到这样的抱怨,亿达总会耐心地和病友解释“快啦,我一会儿再过去看看”“别急,一会儿我第一个给您拿”。即便此时,他自己也已经饿得肚子咕咕叫了。
当听到广播里说可以领饭时,他立刻前往午餐分发点,手提20份盒饭,穿越长长的病区,一路小跑地给病友送去。每次看到这个小小的少年,提着沉甸甸的盒饭跑来跑去,其他志愿者都会问:“小王,提的动吗?”他总是乐呵呵地说道:“没事!小意思,我年轻!”有时遇到一些饭量比较大的患者,细心的亿达还会记录下他们的床位,等到所有人的午餐都分发完毕后,他会再次前往午餐分发点,为他们申请额外的加餐。
给全部病友发完之后,他才坐下来喘口气。这时,他自己的饭菜已经冰凉。顾不上疲惫,他狼吞虎咽地吃完,又开始帮助其他志愿者继续分发物资。
“爷爷,不要紧,我来教您。”
迎来朝阳送走晚霞。每天,临港方舱都会送走一批“出舱者”,也会来一批“进舱者”。他们中不乏有一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每当这时,王亿达都会主动承担帮他们录入新进患者信息的任务。“爷爷,不要紧,我来教您。”亿达为老人们一个个耐心地讲解,询问身份信息,打电话跟其家人确认,帮助他们准确无误地把信息录入进系统。他自豪又俏皮地说:“我们年轻人手机玩的溜,这个忙我们不帮谁帮!”
16岁的王亿达是所在病区年龄最小的一个志愿者,虽然年纪小,但他从来不叫苦叫累,也不推卸任务,总是队长一声令下,就迅速到位。一些年长的叔叔阿姨也时常开玩笑说:“哎呀,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还要一个小朋友照顾。”每次听到这话,亿达心里总是既骄傲又开心。
在方舱里,他还拥有了一个亲切的称呼“小黄”。“小黄”积极配合“大白”,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隔离治疗期间,谁遇到什么事,有什么需求,也都愿意找志愿者帮忙。“小黄,衣服在哪里晾啊”“小黄,我的口罩没有了”“小黄,在哪里接水?”,而亿达总是有求必应,回答着“来了!”。虽然七嘴八舌的连环问有时让王亿达晕头转向,但他在心里一直默默告诉自己,医护工作者已经很忙了,能解答的问题就尽量解答,能帮忙的就顺手帮忙,大家一起克服困难,方舱里的日子才不会难熬。
成为一名志愿者后,亿达并没有告诉父母,他怕在家中的爸妈为自己担心。但是,和姐姐的聊天中,他还是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得知真相的妈妈,语气中充满不忍与担心,但还是提醒他要保护好自己,妈妈为他感到骄傲。这份来自爸妈的支持,也让他更加安心地投入志愿工作。
方舱里的“革命友谊”
闲下来,王亿达也会和大家聊聊天、谈谈心。大家来自上海的各个区域,因为病情相遇在方舱。
虽然才短短几天,但是他与这里素不相识的患者都相处成了朋友。亿达的临床病友是一位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亿达经常和他讨论大学里的学习情况。两人一同从中转站被转运至方舱,一路上互相照顾,彼此建立了“革命友谊”。每次亿达忙不过来时,这位大哥哥总会帮他一起给病友发食物、发口罩,累了时还会讲笑话逗他开心。这些病友的陪伴,让他觉得方舱的生活并不孤独,一场萍水相逢给这段特殊的经历带来了温暖与乐趣。
“我虽然是新冠感染者,但并不是旁观者。”
4月24日,王亿达经过治疗,康复出舱。在方舱的日子里,他为这些身处阴霾中的病友送去阳光、欢笑和治愈,用少年的肩膀撑起了病友们的生活所需。但他总觉得,这只是一件很普通又很平凡的小事,也是这个年龄应该去经历的成长。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之前就在小区里做过志愿者,进舱之后就想,我虽然是新冠感染者,但并不是旁观者。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一定可以等到疫情过去的那一天。”王亿达说。
在王亿达工作的方舱《志愿者(片区区长)手册》中,开篇第一句写着:“总有一束光照亮前行路,总有一种力量坚定曾经选择,相信爱的力量,终会点燃希望之火!”
疫情终会散去,天亮之后,王亿达还会像千千万万个学子一样踏入校园,我们会想起曾经封闭在家的苦恼,会想起一次次的排队核酸,但你是否还会记起,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一个“逆行者”,他用最真诚的声音讲述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用实际的行动展现着“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这样的精神,经过千万个平凡人的接力,终将撕破眼前的暗夜,带我们重返喧闹的市井长巷,迎来曦光初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