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日,是第11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全球宣传主题为“连接人类与地球:探索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数字创新”,旨在呼吁人们探索数字创新,提高人们对数字技术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贸易中的最新应用以及数字干预对世界各地生态系统和社区影响的认识。我国活动主题为“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
关于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2013年12月20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宣布3月3日为“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这一天也正是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签署日。在这个重要的纪念日里,不仅给了我们一个赞美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的机会,更让我们建立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意识,提高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认识,去了解自然、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数字创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到2023年,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实现网络应用,比五年前增长了45%。数字技术创新在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率的同时,也构筑了人类与自然连接的桥梁。AI识别、红外相机等技术监测野生动物种群分布、繁殖状况、物种多样性等信息,为生态环境管理、保护策略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新媒体平台和网络直播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全球动植物保护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信息共享平台,使信息交流更加便捷有效;VR/AR技术带来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拉近了人类与野生动植物之间的距离,更容易唤醒公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数据库和网站开发技术为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了智慧化的管理途径,大数据的应用将物种的收集保护纳入全球战略。而且数字创新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保护野生动植物,上植在行动
上海植物园植物引种以长江中下游野生植物为主,并为城市绿化收集和筛选大量的园艺品种,目前共收集4500种,6000多个品种。花灌木、宿根植物、凤梨科植物和仙人掌多肉类植物的收集与展示颇具特色。其中,山茶花、杜鹃花及木兰传统名花种质创新利用以及围绕上海生态城市建设的园艺技术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尤其北区以珍稀濒危植物、乡土植物和特色观赏植物保育与展示为重点,打造了上海首个冷温室。
在上海植物园科研人员努力下,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通过扦插、嫁接和低温层积种子等繁育技术研究切实有效开展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育工作;作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的山茶,在历代上植山茶人的传承下,山茶专类园基本涵盖了国内所有山茶类群,并获得“国际杰出茶花园”荣誉称号;让杜鹃花开满申城的实践路上,上植杜鹃花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以耐碱为目标的各项技术研究,成果斐然。
上海植物园丰富的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场所,通过监测,记录统计野生鸟类共155种,接近上海总记录种类的1/3,是上海市区公园绿地中种类最多的;两栖爬行动物多达15种,在广阔的湿地环境中种群数量逐年大幅提升;哺乳类7种,其中东北刺猬在园区已呈广泛分布趋势;虾蟹螺等水生动物20余种,为水鸟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夜行性动物超120种,助力科普品牌“暗访夜精灵”及生物多样性系列主题课程项目开发,更为植物园科研科普建设奠定数据基础。
上植野生动植物保护智慧化探索
上海植物园始终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在植物保护、迁地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园艺展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响应数字中国建设,上海植物园在数字创新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如“暗访夜精灵”自然观察活动在2022年开创线上模式,采用线上直播技术,将这一深受公众喜爱的科普活动搬至屏幕,点击量超120万,向大小朋友们展现了一个神奇的夜间植物园,有效地传播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知识和理念;在数字化影响下,上海植物园推出了AR科普游戏——“宝贝”树木大侦探,引导游客寻找并认识植物园中的珍稀濒危树木,进一步增强公众保护自然的意识。目前上海植物园正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媒体、数据库、网站开发等数字技术在科普传播、植物收集、植物保护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提供了一个契机,引导人类了解大自然中美丽神奇的野生动植物,关注它们的生存状况,唤醒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了更高效的智慧化手段,同时也使知识和信息变得触手可及。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借数字创新之手,守护生物多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