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位于沪太路843号,占地约900平方米。2019年建成至今,一直承担着共和新路街道辖区内可回收物回收、转运,低价值可回收物托底收运等功能,日均可回收物收运量在20吨以上。2023年,为进一步推动可回收物体系高质量发展,推广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理念,提升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服务管理水平,共和新路街道办事处在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指导下根据《上海市可回收物体系标准化改造提升工作方案》《2023年静安区可回收物体系管理提升方案》等文件精神,对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进行功能升级改造,对标对表力争建设市级可回收物示范中转站。
在改造过程中,共和新路街道始终贯彻“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服务、高效率运营”理念;秉持软件、硬件双向优化;做到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和运营效能。
一、硬件建设
根据《沪尚回收视觉识别系统手册》对可回收物中转站进行全方位的视觉识别系统升级,包括220平米的户外招牌、侧招、站内文化墙和宣传栏,形成全市统一沪尚回收视觉形象。站内地面完成环氧地坪建设,提升防渗防漏实际使用效果;对站内雨污分流系统进行优化升级,通过优化管道走向、提升管径,切实提升站内雨污水引流效率,减少雨污水满溢概率,提升站内环境质量。
共和新路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具备废玻璃、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张、废织物、废泡沫及低价值可回收物等全品类可回收物现场有偿交投回收服务(低价值可回收物公益回收)。结合过往运营经验,通过此次升级改造对站内各品类回收位置进行布局调整,优化运营路线提升站内可回收物回收效率,避免人员堵塞。站内更新配备了剪刀机、纸张打包机、塑料压缩打包机等设备切实提升可回收物分拣打包处置效率。
二、软件提升
共和新路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在落实高标准建设的同时,坚持高效率运营、高水平管理理念,通过优化管理制度,完善人员管理制度、工作区域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及操作制度、消防管理制度等各类制度,让可回收物中转站切实做到规范管理、安全运营、高效作业。
为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巡查方案。可回收物中转站每日对标对表完成安全与消防自查,发现问题做好相应记录,责任到人,立即整改。街道城运中心每周对可回收物中转站进行一次全方位检查,发现问题告知中转站立即整改并做好相应记录工作。如存在严重问题,及时启动相应惩戒、退出机制。
坚持科技赋能,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数据采集设备全覆盖,功能涵盖预约回收、自动称重计量、物流调度、进出记录、数据存储查询传输等服务,确保做到可回收物流量流向可溯、可控、可查,并与市级可回收物信息化平台自动对接。
三、打造沪尚回收再生资源互动体验馆
为推广环保及无废城市理念,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提升市民体验和参与垃圾分类的趣味性。共和新路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二层设立了120平米的沪尚回收再生资源互动体验馆,体验馆共分三个区域,兼具科普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1.改造展示区
通过“共和新垃圾分类”LOGO及“共和新善治”LOGO展示,旨宣传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管理固然重要,但更多地体现在每个公民的实际行动中,群建共行,方能推动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
由3600个废弃瓶盖作为原材料创作出的“沪尚回收” LOGO装饰墙,瓶盖全部都由中转站收集、再加工而来。每一个小瓶盖都象征着可回收物回收不仅是一个将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更是要集众力、用众智才能实现积小流而成江海的工作。可回收物中转站的前世与今生、变迁与重生也通过一块块磁吸板展示给了观众。
2.科普互动区
墙上的展示板向观众展示了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的品类及各品类具体的内容,从理论的角度加深观众对可回收物具体细分种类的认识。
通过馆内玻璃窗,市民可以现场观看中转站内市民交投、回收分类、打包分拣等运营情况,同时可以通过电子屏了解可回收物实时回收和流向数据。
在互动演绎环节,生活垃圾的全过程得以体现,每一类生活垃圾的处置过程都清晰可见,观众通过手动点击车辆,就能看到不同品类的生活垃圾在日常生活中的处理流程,让人印象深刻,寓教于乐。区域内还设置了知识问答区域及可回收物回收区域,通过答题及可回收物的回收,观众可以获得相应积分,以供兑换奖励使用。
3.交流分享区
由可回收物制成的桌椅板凳,可供观众休息、分享交流经验使用。配备的电视机和投影仪,为要在此开展的各类活动提供了硬件条件。
环保树除了有营造氛围的功能,当参与者全部移完树干内部的“垃圾”时,树叶会从黄到绿,向观众传达“垃圾分类并不难,只要动一动手,持之以恒,最终都能还地球一片绿色”环保理念。
通过参观和现场交投可回收物,可在体验馆获得相应的积分,可用于在兑换区内兑换相应分值的再生资源礼品或进行二手书交换。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刚刚被回收的可回收物最终也会像这棵树一样,老树发新芽,旧物焕新生。
共和新路街道将以创建市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为契机,久久为功,加快街道可回收物体系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好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工作,提高“三公斤以上可回收物有偿回收服务”,优化畅通“点—站”物流环节,紧盯提升中转站处置效能和干垃圾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