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这一词最早在19世纪后由Kaplan提出,其定义为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能力消耗至尽后的恢复过程,而能够促进这一过程的环境被称为“恢复性环境”。大学校园环境也与其主环境一样,会对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效率以及校园文化的塑造都具有直接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大学生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大学校园恢复性环境营造逐渐成为风景园林领域的热点话题。
大学校园不仅集成了不同类型的空间环境,更是融合了生态、心理、社会等多维度因素的复杂系统,厘清各组分在基础条件和目标需求方面的差异,对精准调配恢复性资源、高效建构恢复路径至关重要。目前,关于大学校园恢复性环境研究的相关理论涉及亲生物假说、注意力回复理论以及压力环节理论等,综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知,实验方法则主要通过记录学生志愿者在实验室或校园环境中的生理心理指标变化,以评估环境的恢复性效果。
本期《园林》学刊专题“大学校园恢复性环境”,进一步探讨了校园疗愈景观本质内涵、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实证应用途径。本期专题学术主持人李同予副教授、薛滨夏副教授共同组织了5篇论文:或以疗愈为导向,通过空间布局、功能复合、植物配置等规划途径,归纳了大学校园暖廊与绿地空间两大体系的交互模式;或立足寒地气候特征与大学校园空间特质,梳理严寒气候与恢复性环境互馈互适的逻辑与机制,提出了寒地大学校园恢复性环境建构路径;或基于视嗅感知视角,通过测量前测施压和后测恢复期间的6个神经情绪指标变化,揭示了月季色彩和香气对大学生神经情绪的影响机制与效应;或定量分析大学校园雪构景观空间设计特征与表现和恢复潜力、环境偏好、恢复性活动的交互关系,总结了优化策略;或通过视听材料组合形成多个实验条件,揭示了校园景观和声源类型对大学生积极情绪、环境复愈和眼动模式的影响机制。
从教育旨归和校园环境建设目标来看,大学校园恢复性环境研究对于高等人才的健康、发展与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本期研讨呈现了恢复性环境领域的研究创新,兼具包容性和社会应用价值,对于多维度、多学科推动风景园林在该领域的纵深发展具有探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