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因其精雕细琢的营造手法、取法自然又超越自然而成为我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24年10月25日-27日,由上海古猗园、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研讨会暨第十一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来自民俗学、非遗传承、文化遗产、建筑等领域的80余位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经验围绕数字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数字创意与地方文旅、文化遗产与文明交流互鉴、中华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底蕴等议题展开精彩对话和智慧碰撞。上海古猗园园长吴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在致辞中,吴松表示,江南文化涵育了古典园林,古典园林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江南历史文化的缩影典范,在传承传统文化、寄寓美好生活、讲述中国故事等方面具有独特魅力和作用。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上海文化遗产和古典园林的深入研究和普及推广工作,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作出独特贡献。
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做了《海派民俗学学派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报告,他认为,海派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研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该学派主要以上海为中心,以跨区域、跨文化研究、地域民俗研究、城市民俗研究为特色,其影响力现已辐射到全国许多地区,尤其是江浙沪一带。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主编陆建非以《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以上海为视角》为题,从旅游体验中的跨文化交际、流动人口、当下旅游呈现的八大特征入手,分析了上海全球城市品牌形象的框架:全球知识创造中心、全球创意设计中心、全球智慧生活重心、全球多元文化中心。
27日上午,与会专家在上海社科院分上下两场共6个平行论坛,共有39位学者发表演讲,上海古猗园受邀主持平行论坛。现场专家围绕议题,热烈讨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对文化遗产深入研讨。“如今民俗学的概念在论坛上正式倡议,相信未来会成为一种自觉,将对长三角民俗学的发展起到引领和平台的作用,这是这次论坛的显著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介绍道。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一行还实地考察了古猗园、南翔老街、檀园。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大家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江南文化的诗意和温润。古猗园和檀园中的花石小路、楹联匾额、屋顶绘塑、假山叠石以及古典建筑等让与会专家“如同行走在一座活态的博物馆里。”
本论坛对推进我国文化遗产研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关键助力。“保护文化遗产也要创新活化利用,注重发挥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用好文化遗产资源,深入挖掘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文化旅游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古猗园将立足江南文化,持续推进文化遗产、非遗保护、园林文化建设,传承保护好这座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双遗产。”上海古猗园园长吴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