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玉兰传粉昆虫调查助力濒危物种精准保育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1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1550.jpg

1620.jpg

1629.jpg

5204.png

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研究是濒危物种保育的核心支撑,通过揭示物种的自然生境的生长和繁育机制,可为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的协同推进提供科学依据。近日,上海植物园保育团队赴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针对宝华玉兰繁育系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传粉昆虫、开花特性的专项研究,进一步夯实了该物种的保育理论基础。

本次研究聚焦宝华玉兰自然繁殖的关键环节,通过野外定点观测、昆虫种类鉴定、授粉行为记录分析等多种手段,系统解析其传粉网络特征。研究团队在宝华山选定丁沙地与将军洞两处自然半自然样点,通过布设高清摄像设备,在昆虫活动高峰时段进行连续监测,初步识别出多种潜在传粉昆虫,并初步评估了不同昆虫对花粉传播效率的影响。同时,研究团队对宝华玉兰的花期物候及雌雄蕊发育时序进行了系统观测与记录:开花前期,花芽膨大至开裂,1-2片花瓣微展,柱头向外微卷并分泌黏液;盛花期,花瓣完全舒展,雄蕊向外松动并释放花粉,柱头向雌蕊中部逐渐聚拢;末花期,花瓣掉落,柱头完全聚拢,雄蕊褐化脱落。整个单花开放周期持续约5-6天。为进一步解析其繁育机制,团队还采用FAA固定液对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的花朵分别进行了全株及局部(雌蕊、雄蕊)的采样,完整保存了不同发育阶段的花部结构用于后续深入研究,为该物种已报道的繁殖生态学结果提供了关键实证补充。

作为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资助项目的延续,上海植物园在此前已连续四年深耕宝华玉兰的综合保育工作。在迁地保护、繁育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为此项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数据积累。研究表明,宝华玉兰传粉效率低下的成因复杂,既与其自身繁殖特性密切相关,也可能受传粉昆虫种类活动模式不匹配或昆虫环境适应障碍等外部因素制约,而明确其传粉媒介与繁殖障碍,将直接推动保育策略从“传统保护模式”向“精准干预”的转型。

此次调查不仅为宝华玉兰的濒危机制解析提供了新视角,也凸显了植物基础研究在保育中的基石作用。深入解析物种的生存密码是设计高效保护方案的前提,而基础研究正是连接野外就地保护与迁地人工繁育的桥梁,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路径。宝华玉兰的保育历程印证,濒危物种的存续不仅依赖技术手段的突破,更需科研机构、自然保护地及公众的多元共治。以基础研究为纽带,上海植物园正携手多方力量,推动我国珍稀植物保育从“抢救性保护”迈向“科学性再生”和“可持续利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