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园科院持续开展城市公园两栖类动物生物多样性调查
发布时间: 2025年06月13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微信图片_20220922121312.jpg

微信图片_20250611110631.jpg

公园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基底,也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空间。随着公园开放时间的延长和夜间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民众对夜间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团队依托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公园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于2023年夏起对共青森林公园、世纪公园、闵行体育公园、赵家沟秀林公园、春申公园、浦江郊野公园等不同区位、不同服务层级的典型城市公园开展两栖类多样性及其生境调查。调查发现两栖动物5种,分别是中华蟾蜍、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泽陆蛙和饰纹姬蛙。中华蟾蜍因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其数量占绝对优势;泽陆蛙和饰纹姬蛙数量次之,因生境不同差异性较大;金线侧褶蛙的栖息对水生植物偏好性较强,与浮叶植物的盖度大小直接相关;黑斑侧褶蛙数量最少,年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项目组还对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主要指标为溶氧、酸碱性、水温和叶绿素。

2025年6月,研究团队已完成相关调查,后续,拟通过水体微生境与两栖类动物生物多样性数据分析,找到超大城市公园生境对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制约因子,为公园水体微生境建设与管理的优化建议提供科学支撑。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