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听民声——区长对话居民”系列访谈国庆特别节目——“垃圾局长”:垃圾分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民心”
发布时间: 2018年10月07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由市政府新闻办、市绿化市容局指导、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直通990》、话匣子FM、新闻坊、上海发布、东方网联合呈现的《垃圾分类听民声——区长对话居民》大型访谈迎来国庆特别节目,本期跟大家见面的是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建平。

邓建平:自称“垃圾局长”,是要决心全力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努力为市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生活环境。这是职责所在,更是一项光荣使命。

 

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意义

邓建平:生活垃圾分类不但关乎我们每一个人,更关乎我们后代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中,最重要的意义,我想还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一是减少对于大气的影响。干、湿垃圾分类后,可以大大降低产生混合垃圾在运输、收集过程中发酵产生的甲硫醇、甲硫醚等异味气体,防止焚烧过程中产生二噁英污染,减少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二是减少对于水体的影响。混合垃圾极易产生渗滤液,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置,会对地下水、地表水产生污染,最终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的健康。

三是减少对于土壤的影响。垃圾分类收运处后,不仅能有效减少焚烧或填埋等末端设施的扩张膨胀,减少占有有限的土地资源,还能防止重金属污染土壤。

四是减少对资源的透支。分类后的湿垃圾可以用来好氧堆肥,也可以厌氧产沼,沼气用来焚烧发电;玻璃、金属、塑料等可回收物,可以循环再利用,有效减少对矿产的开采和森林的砍伐,造福子孙后代。


本轮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和过去相比有什么特点?

邓建平:一是更加注重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环节做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居民要分类投放,物业公司在物业管辖范围内要分类收集、分类驳运,环卫作业公司要分类运输、分类中转,末端处置单位要分类处置。在硬件方面,今年已经更新了4万个公共场所和道路垃圾桶标志,年底前,湿垃圾专用收运车辆将达640辆, 41座大型中转站将全面实现“干、湿”垃圾分类转运; 2020年底,全市湿垃圾专用收运车辆要达到920辆,建成8000个回收网点、210个中转站和10个集散场,建成一批末端处置设施。在软件方面,建立各个环节的双向监督机制,建立面向公众的垃圾分类混装混运监督举报平台,建设垃圾分类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等。

二是更加注重社会共治。发挥基层党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组织的主动性;依靠发改委、商务委、文明办、教委、机关事务管理局、卫计委、城管执法局、工青妇组织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垃圾分类。 

三是更加注重分类实效。明确了整区域推进模式,把“盆景”变为“风景”。对垃圾分类实效如何,要看这个区、这个街镇,分出了多少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


  做好垃圾分类的最关键的环节在哪里?

邓建平:垃圾全程分类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中转、分类处理等五个环节都很关键,不可偏废。

如果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埋怨、相互等待,把希望都寄托在对方身上,最后责任落空,没有实效。

硬件建设方面可控度比较高,但市民家家户户源头分类投放的习惯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从“不想分、不会分”转变为“自觉分、分清楚”,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是社会责任和文明程度的提升,这是垃圾分类中最难的环节。希望大家一起用心,从我做起,参与垃圾分类。


  如何在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邓建平:我在家是按照上海“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标准进行分类的。居民在家主要是做到“一严禁、一鼓励、两分类”。“一严禁”即,严禁将废电池、废灯管等有害垃圾混入干、湿垃圾,可定期投入小区有害垃圾桶。“一鼓励”即鼓励居民将废纸张等价值较高的可回收物拿到可回收物容器或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居民家庭日常只需放两个垃圾桶,按照“不容易腐烂的”和“容易腐烂的”的标准,做好干湿“两分类”即可。



从娃娃抓起,从小教育小孩做好垃圾分类

邓建平:孩子们的文明习惯,最容易带动全家乃至全社会形成文明风尚。日本、德国、韩国等一些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都注重从小教育孩子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我们要加强深度、广度和力度,提升宣传教育的趣闻性、感知度。目前,市绿化市容局正与市教委合作,编写幼儿园、小学、中学各阶段的垃圾分类知识读本,从而把垃圾分类纳入学校教育的内容,预计年底与学生朋友见面;未来还将把垃圾分类教育情况、垃圾分类实效情况纳入文明校园考评体系。

 

全程分类方面

目前全程分类的问题:老百姓可能担忧,居民怕源头分类做好了,收运环节混在一起。

邓建平:不可否认,当前 “混合投放”、“混装混运”“混合处置”现象还存在。我们正抓紧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力争到2020年,彻底破解这一难题。

一是加快推进《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立法工作。目前市人大正在审议中,计划2019年正式出台。

二是坚决整治“混装混运”现象。增配干垃圾、湿垃圾清运车辆,提高分类运输能力。增强各责任主体的互相监督机制,执法部门将对前端分后端混的行为予以严厉处罚。

三是加快末端分类处置设施建设。到2019年,上海干垃圾焚烧处置能力将达到1.93万吨/日,湿垃圾处理能力将达到4300吨/日。2020年上海的湿垃圾处理能力达7000吨/日,全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达到3.28万吨/日以上。

 

马路上产生的垃圾如何分类?

邓建平:不在公共场所进食是绝大多数发达城市的惯例,作为文明城市的上海,我们原则上不鼓励市民在道路和公共场所进食。所以,目前本市道路废物箱也是对标国际化大都市废物箱设置趋势进行设置的。

今后,上海还将进一步精简道路废物箱设置。参照国际经验,逐步减少道路边的废物箱数量。若市民确实在路上有食用需求且产生了湿垃圾,或是偶尔有废弃药品等丢弃,建议携带至单位或小区等场所进行分类投放。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关键是哪颗“心”

之前6位区长的访谈,每一位都在节目最后就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总结了一颗“心”,请问对市绿化市容局来说,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关键是哪颗“心”?

邓建平:垃圾分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民心”。其中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为了民生。做好垃圾分类,可以为市民提供绿色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减少占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二是倾听民意。垃圾分类涉及到千家万户,要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具体举措。

三是动员民众。继续加强社会动员,让广大市民群众充分认识垃圾分类对自己、对子孙后代、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主动进行垃圾分类。

希望每一位市民,当好城市的主人,成为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和监督者,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