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厚植生态为民情怀 助力人民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 2021年01月11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罗华品

第22页-14.jpg

崇明东滩小天鹅

第22页-13.jpg

崇明东滩黑脸琵鹭

第22页-12.jpg

普通秋沙鸭

 

野生动植物和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生态之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更是谋划“十四五”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盯上海生态之城建设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开创上海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作新局面。

 

一、克难奋进,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强化城市生态空间保护,生态品质全面提升

新增崇明、金山、青浦和松江4个野生动物禁猎区。新建闵行吴淞江、金山廊下等15个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崇明西沙、吴淞炮台湾成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编制。维持全市湿地面积在46.5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50.35%。将12万公顷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纳入本市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力度显著增强。

(二)全面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出台《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发布《上海市重要湿地名录(第一批)》,崇明北湖等13块湿地被纳入上海市重要湿地名录,总面达12万公顷。建立上海市湿地生态补偿制度,覆盖湿地面积26万公顷,年均转移支付资金超过4800万元。完成“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面积24.2平方公里,总投资11.6亿元,并取得重大成果,再现沙鸥翔集、鱼翔浅底景象。

(三)构建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资源本底更为清晰

全面完成全国第二次重点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调查,全市范围内共记两栖类6种、爬行类11种只、鸟类256种、兽类6种。植物调查记录到樟、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等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滨海湿地野生植物121种(含变种)。外来逸生植物319种,人工栽培和栽植的乔木481种(含变种)。开展全市各类湿地与自然保护地专项监测,详细掌握本市野生动物和湿地资源变化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完善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强化野生动物国内管理

建成5个国家级监测站、52个市级监测站、30个区级监测站组成的监测体系,监测总覆盖面积达1021平方公里。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契机,推动上海自贸区便利化措施改革,自贸区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许可办理时间普遍缩短至10个工作日。至2019年末,全市共办结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行政许可11796项,涉及合同金额约129.35亿元。

(五)加大保护宣传和合作交流力度,公众生态意识得到提升

开展“爱鸟周”“湿地日”“野生动植物保护月”活动,举办野生动物、湿地系列宣传活动共计160余场。组织拍摄《自然东滩》《上海湿地》《自然上海》等多部宣传片,其中《自然上海》获国家林草局“绿水青山看中国活动”十佳作品。以崇明东滩保护区为核心,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阿拉善保护协会(SEE)等国内外民非组织广泛合作,在湿地保护、恢复、管理与宣教等方面持续用力,提升公众生态意识。

 

二、保持定力,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本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需求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行业发展和管理拓展了新空间。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对湿地价值的认识不统一,守总量和优质量的压力并存、自然保护地体系不完善,生态保护空间拓展艰难、人与野生动物接触日渐频繁,疫源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面临新风险。

 

三、登高望远,高标准谋划“十四五”发展愿景

(一)目标与指标

2025年,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三大举措,满足“生态之城”建设中生态空间锚固、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产品供给、生态安全保障之四大需要,确保本市重要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区域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实现绿色、协调、安全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具体指标为湿地总面积维持在46.46万公顷以上,湿地保护率50%以上,综合物种指数达到0.5,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本市陆域国土面积达到17%。

(二)主要任务

“十四五”是上海生态之城和人民城市建设关键时期,也是本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作战略机遇期,我们将重点围绕突出湿地价值实现、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制度供给等,切实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1.突出湿地价值实现,着力建设优良的湿地生态产品

坚持湿地总量和质量并重,优化湿地空间布局,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等重大战略区域,推进崇明北沿、南汇东滩、青浦蓝色珠链片区等重大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方案研究和崇明北湖、临港赤风港等湿地公园建设。突出杨浦滨江、共青森林公园边滩、梦清园等黄浦江、苏州河沿岸适宜节点,探索开展城市湿地系统修复,提供更加多样的湿地产品和服务,彰显湿地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鼓励崇明、青浦等湿地资源丰富地区积极申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擦亮地区生态名片。

2.落实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编制全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定标。推进长江口国家公园建设研究,合并崇明东滩和中华鲟2个保护区,优化东平、佘山等2处森林公园,新建崇明北湖湿地公园,逐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全力推进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3.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制度供给,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依托三年林业政策,新建不少于6个湿地/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修复项目、出台《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和配套管理文件,形成分类齐全、内容完善、保障有力的法律法规体系。从严规范本市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和利用活动,建立精细化、科学化的流通领域野生动物利用监管体系。依法打击滥食野生动物、取缔野生动物违法经营利用行为。研究设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专门场所,规范野生动物收容行为、提升收容救护能力。

4.强化技术支撑,防范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完善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加大主动监测预警力度,围绕超大城市野生动物栖息与人类活动开展调研和监测,避免人与野生动物过度亲密接触,防范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强化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建立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持续开展互花米草、水葫芦、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与提升等技术研究。完善城市年度综合物种指数监测和评价体系。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