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优化奉贤新城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之城
发布时间: 2021年07月22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文 / 周华

十字水街浦南运河、金汇港全景(石浩南).jpg

■充满生机的奉贤上海之鱼公园(张超群/供图)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今后5年,上海要加快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把 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建设要求,奉贤区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为指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落实李强书记“创造条件,把奉贤新城建得更好”的要求和十一届市委九次全会提出的“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把握新片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推动新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将奉贤新城建设成为具有百万人口的“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

“十三五”期间,奉贤区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区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绿化市容环境建设,生态空间有了新的拓展,生态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善。按照奉贤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和奉贤优化生态空间“十四五”规划要求,“十四五”期间,奉贤新城将重点塑造“十字水街、田字绿廊”格局,完善公共开放空间网络。依托生态体系布局、功能板块特征,将新城内部的蓝绿空间与周边河湖、林地、耕地等融合为完整的生态网络和开敞空间体系,打造“百里城市绿道、千亩环城森林、万亩生态绿核”。按照“公园-绿道-节点-街区”系统,新增若干个地区公园和社区公园,至2025年,奉贤新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17平方米/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新增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开放度达到80%以上,积极创建公园城市示范区。下一步我们绿化工作将重点围绕以下工作展开:


一、以规划为引领,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围绕奉贤新城“四城一都”建设,开展奉贤区绿地系统规划和公园城市规划等编制,完善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以打造人性化、人文化、人情味的人民城市为目标,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园体系,打造公园城市,不断改善市民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积极推动新城中心公园城市先行区建设,范围包括东至金汇港、南至南奉公路、西至S4高速、北至东方美谷大道,面积约8.6平方公里。依托万亩中央绿心和上海之鱼城市公园群,发挥生态价值,推动创新空间、文化空间与生态空间融合、植入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公共空间环境,突出展现新城建设风貌。同时,结合自身江海融合,河湖水系密布的特征,积极挖掘森林资源空间、重要结构生态空间和重要生态廊道空间、工业用地转型潜力空间、道路廊道和河流廊道空间等,营造“水路相伴、绿网如织”的生态网络格局,努力构建三大体系和两大网络。


二、大力推进绿化建设,打好新城生态底板

(一)以“人民城市”为理念,完善城乡公园体系

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构建由区域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乡村公园)为主体,以口袋公园、立体绿化为补充的城乡公园体系。全力推进庄行郊野公园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积极拓展新城公园绿地总量,均衡公园布局。大力推进“十字水街、田字绿廊” 以及大居结构性公园绿地等项目,体现江南水乡特色,为品质新城打造良好的生态底色。完善上海之鱼城市公园群的服务品质,增加公园服务建筑和优化植物配置,提升生态与休闲品质,强化城市公园群与各类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提升社区公园服务半径的覆盖率,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标准,全面提升社区公园的可达性、实用性、美观性、文化性,合理增加停车、健身、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适度补充座椅、亭廊、垃圾箱、宣传栏等便民设施。按照“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要求,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建设贴近市民群众日常需要的公园绿地。通过资源调查,对建成区内300~500米服务半径未覆盖的地区,实施扫盲绿地建设工程,每年新建一批公园绿地,构建“小、多、匀”的公园绿地系统。结合乡村振兴,利用田水林特色生态资源,推进兼具优质生态本底、乡土文化特色与休闲服务功能的“一村一园”建设。

(二)多措并举,不断提升绿林地品质

一是加大“四化”植物运用。按照《上海市公园绿地“四化”规划纲要》,在扩大绿化总量的过程中,落实“四化”要求,加强品质管控。各街镇和相关绿化建设单位在征集公园绿地、道路绿化、立体绿化等项目的设计方案时,把“四化”要求作为设计必备条件,落到图纸,做好方案审核。二是推进老公园和街心花园等改造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公园服务配套功能,增添座椅、凉亭、公厕等服务设施。加大新优植物的运用,体现不同的植物主题特色。对主要道路两侧公共绿地以及建筑退界区域实施景观优化和功能提升,推进“一街一景”建设。三是开放单位绿地。针对不同类型附属绿地的开放需求,推进一体化城市设计,并作为土地出让条件纳入项目建设管理。引导附属绿地提质开放,探索既有附属绿地的品质提升、开放共享,引导商业、文化、体育、旅游、教育等各类设施附属绿地的分时段合理开放与利用。四是加快绿道建设。实施新城绿道网络,统筹考虑景观、通行等功能,整合相关慢行系统,优化市政交通设施,提高公共绿地的可达性和利用率,并实现与周边环境的良好衔接与有机融合。建设金汇港、黄浦江和杭州湾沿线骨干绿道网络,形成区级绿道环;各镇依托河道、生态廊道等初步建成“一镇一环”, 逐步构建区域级、城市级、社区级绿道体系,新建绿道100公里。 五是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建立资源档案,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监测,建设南桥古牡丹、新塘古银杏公园,传承贤美文化。六是着力打造开放休闲林地。充分开发利用森林的生态、文化、游憩和保健等功能,把“看得见走不进”的林子变成“可穿行的绿洲”,切实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开展黄浦江涵养林、G1503南侧林带抚育和功能提升改造,满足林地的开放要求。

(三)开展城市更新和环境整治,提升街区环境品质

实施“南桥源”城市更新计划,坚持“留改拆”并举,依托江南水乡南桥古镇的历史文脉,结合浦南运河水街打造,重构生态与生活系统,打造一片有历史传承、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的社区。坚持生态先行,加快推进浦南运河两岸绿化景观建设,实施沿线冷江雨巷、南桥源、青溪老街、奉城老街等公园绿地建设,打造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形成“百里运河、千年古镇、一川烟雨、万家灯火”的新江南景致。结合城市“五违四必”等环境整治行动,利用拆迁建绿、拆违还绿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盲区,为城市增添绿荫。


三、构建“智慧园林”管理体系,助力数字之城建设

构建“智慧园林”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绿化和公园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一是深化绿化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完善新城、街镇、开发区绿化基础数据调查,整合绿化信息数据资源,完善数据库。二是建立市、区管绿地养护信息化平台,实现智能办公、养护监管、信息发布等服务功能,提高养护管理效率。三是试点推进“智慧公园”管理系统建设,对园内的环境进行数据监测,以及视频监控和远程智能化控制,为游客提供游园信息数据和科普知识,提升游园的感受度。四是规范信息化工作机制,确保绿化信息渠道畅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为绿化行业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四、坚持共建共享理念,以“公园+”推动全面功能融合

以公园为基底注入多元功能,强化公园与城市的全面开放、融合、提质。在公园绿地、林地全面开放的基础上,强调“公园+”的理念,面向所有人群的空间需求,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旅游、商业、休憩、应急避难等各类功能的有机融合,通过功能的互补与联动整体提升城市品质。在奉贤新城“上海之鱼”公园群的建设中融入“生态、运动、休闲和科普”等理念,建设有运动朝气的金汇港半马步道、环湖景观步道和青年艺术公园,具有艺术和创意智慧的雕塑公园和以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泡泡公园和湖心岛公园等。以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上海之鱼”公园绿地和中央生态公园等大型公园林地为依托,开展上海梅花节、上海国际花展和绿道健身跑等生态旅游休闲活动。利用公园、街头绿地、果园等载体,传播绿化知识和技能,开展市民绿化节、公园园艺讲堂、森林旅游节和果品采摘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泡泡公园的Bulu课堂,经常组织小朋友在公园内探秘科学、亲近自然,在活动中普及动植物知识,发现探索自然的美妙。通过这些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让市民群众共建共享城市绿化,进一步丰富奉贤的园林人文内涵和特色。

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公园(石浩南).jpg

■新建成的奉贤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张超群/供图)

(作者:奉贤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