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提升“人、城、境、业”融合度 提高绿色发展和谐值 闵行大美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蓝图绘就
发布时间: 2021年09月15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文 / 林   靖

闵行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围绕公园城市建设“人、城、境、业”四要素,着力破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瓶颈,认真探索城市生态空间建设新路径,积极回应市民优美生态环境新需求,使绿色成为最美底色、发展主色和闵行特色,以“三生”高融合实现发展高质量,为上海“生态之城”建设做出闵行贡献。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公园姓公,品质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园城市生态性、景观性、开放性、普惠性等特点,系统推进建设人文化和管理要素化,保持建设与管理的同步推进和同步实施;坚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保护和统筹全域生态自然要素,共筑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基底,促进高品质生态环境产品与市容保障服务的城乡均衡供给。

(二)坚持因地制宜,系统管理

围绕闵行“南北联动、双核辐射”空间发展战略,坚持远近结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充分考虑各街镇发展方向、建设基础和现实条件,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要求分阶段有序推进实施。

(三)坚持以人为本,多元发展

发挥政府在公园城市建设管理、保护、监督和投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遵循以人为本、商业运作、共建共享和专业化建设原则,鼓励生态产品开拓创新,多元发展,积极引导有意愿的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和管理,实现软实力建设的综合提升。

(四)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区总规要求,主动承接市行业规划、对接区单元规划,聚焦重点区域、聚力重大项目、聚智行业发展,根据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统一规划、建设、思路、标准,统筹远期规划目标与近期建设计划,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重大项目后一般项目原则,引导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闵行配图.jpeg

■浦江郊野公园奇迹花园鸟瞰(王家骏/摄)


二、总体目标

至2025年,公园城市初显雏形,城市治理更加精细,生态价值转换明显提升。公园数量从110座增加到250座以上,森林覆盖率从18.2%提升到19.8%,区域绿道总长度从200公里增加到400公里左右,公园继续保持免费开放,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开放度明显提升,创建1-2个公园城市示范区域。

至2035年,公园城市基本建成,城乡生态建设有机融合,优美环境人人享有,公园最宜休憩,生态、社会价值充分彰显。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力争建成350座公园,区域绿道长度达500公里左右,城市公园全时段开放率达到80%,绿色低碳生活模式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以公园为基底注入多元功能,推动“公园+”与“+公园”建设,完善全域范围内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南北联动、双核辐射”同步的公园城市框架,进一步提升“人、城、境、业”的融合度,提高绿色社会发展的和谐值。

(一)推进全域绿网建设,连通公园城市绿色网络

1.建设公园城市基底

深入推进生态宜居发展战略,大力开展“一廊、两环、五带”的生态空间建设。通过公园绿地、林地建设,并以绿道、生态间隔带进行串联,提升外环绿带与近郊绿环生态品质;通过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加快外环绿带品质提升;通过黄浦江、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大治河生态走廊建设,集聚林地、农田、水系等生态要素,注入休闲游憩设施;通过土地利用与林地建设两图合一落地,促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与水脉、林网组成复合的生态空间。

2.建设城乡公园体系

全面开展城乡公园体系建设,提升全域公园品质。完善城市公园的服务品质,提升大型节点城市公园的生态与休闲品质,强化城市公园与各类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提升社区公园的覆盖水平,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标准,强化社区公园的可达性,与社区服务设施结合设置,满足日常休闲需求。强化口袋公园的就近服务,在中心城区等土地资源有限的空间内建设口袋公园。彰显郊野公园的生态魅力,完善郊野公园高品质、复合型配套设施,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大都市游憩空间格局。营造乡村公园的本土特色,结合郊野地区田、水、林特色生态资源,推进兼具优质生态本底、乡土文化特色与休闲服务功能的“一村一园”建设。提升开放林地的休闲功能,强化生态涵养和休闲功能的复合。

3.串联全域公园网络

全面开展蓝网绿道体系建设,强化全域公园的有机串联。推进吴淞江、黄浦江滨水沿路两侧绿道建设及贯通,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促进生态、生活功能的有效融合,承载市民健身、休闲等功能,形成连续畅通、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空间。对标上海市林荫道创建标准,按照硬、软件建设同步推进思路,进一步优化道路环境面貌、提升道路环境管理水平和道路环境整体品位,大力开展林荫道建设和创建活动,形成内通外达的林荫道网络。

(二)推动全面开放融合,提升闵行软实力建设

1.以“+公园”引导品质提升

以“+公园”建设全面推动城区、园区、街区、校区、社区、乡村的品质提升。城区方面,以公园为基底,构筑开放空间网络,提升城区活力和品质,以高品质公园为引领,强化功能复合,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园区方面,融合企业与人才的服务功能,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形成室内户外一体的办公、休闲、交流环境。街区方面,聚焦道路设施、城市家具、建筑立面、沿街绿化、街景小品、招牌广告、景观灯光等全要素进行优化,增设公共空间休憩座椅,深化社会共建共享。校区方面,结合绿色学校创建,提升校园附属绿地的环境品质,逐步推进高校绿化空间的开放共享,强化校区与社区的有机融合。社区方面,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完善社区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功能,强化社区服务设施与绿化环境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社区的绿化感受度与空间品质。乡村方面,突出乡村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以郊野公园建设为龙头,以“一村一园”建设为补充,推进农田林网建设,改善乡村风貌,吸引新型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2.以“公园+”促进功能融合

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旅游等各类功能的有机融合,通过功能的互补与联动整体提升城市品质。“+体育”带动城市活力,结合公园绿地布局各具特色的市民休闲健身与运动场地、场馆,为市民提供环境优美的健身场所。“+文旅”彰显城市魅力,结合公园绿地、滨江水岸等绿色开放空间布局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图书馆及各类文旅设施,举办草地、森林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服务配套”提升便民功能,因地制宜推动社区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停车设施等与公园绿地结合,综合提升公园绿地的空间品质与服务水平。“+安全”强化城市韧性,结合各类城乡公园空间因地制宜推进应急避难场所与设施、雨水调蓄设施、人防设施等建设。

3.推进公园绿地全面开放共享

加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逐步推动公园绿地全面免费开放;加强绿色开放空间与全天候活动的结合,根据公园绿地、休闲林地等绿色空间的区位特征,完善适合多元人群的配套设施,逐步形成全时段的开放空间;突出公园的特色化营造,结合户外体验、自然教育、疗愈身心等功能,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亮点的公园绿地。

探索既有附属绿地的品质提升、开放共享,引导商业、文化、体育、旅游等各类设施附属绿地分时段合理开放与利用。引导规划附属绿地开展统一设计,针对不同类型附属绿地的开放需求,倡导一体化城市设计,优化绿化布局,提升绿化效益。开展高架、围墙、公共服务设施等空间的立体绿化建设,推进商业、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立体绿化建设。

闵行区环城公园带规划示意图.jpg

■闵行区环城公园带规划示意图(孔阳/供图)


四、“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重点发展区域

以“一江一河一带”推动滨江两岸“三生”空间开放融合。加快推进闵行黄浦江段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工程,打通绿色生态网络连接,以黄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工程探索“田、水、绿、林、湿”组群新格局。推进苏州河生态廊道建设,形成与周边区域的绿色脉络同步推进。在外环绿带,打造一批以“花卉”为特色的主题公园,提升区界内外的自然底色连接契合度。

以“南北联动、双核辐射”推进环境品质全面提升。加强绿地空间与公共活动的融合,通过蓝网绿道进行串联,持续构筑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围绕闵行南部先进制造业、北部现代服务业产业定位,注入自然体验、森林康养、生态科普等生态文明产业,强化生态资源品质建设与开放配置,打造“三生”融合发展典范,形成生态建设的南北联动;推进虹桥、莘庄两大城市副中心生态网络建设及生态功能提升,提升城市生态空间形象和宜居宜业品质,构建公园城市示范区治理体系,发挥对全区城市生态品质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公园绿地建设促进创新及基础设施集聚区域软实力提升。围绕紫竹等创新集聚区域以及虹桥等重大生态文明基础设施聚集区域,莘庄工业区、闵行开发区等转型区域,统筹产业用地附属绿地布局,全面推进创新产业及生态产品聚一体的零号湾全要素开放式科创公园主题街区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区,实现园区内外“推窗见绿、出门赏景”的效果,提升软实力建设内涵,增强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

(二)重大工程项目

积极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全面提升“环上”外环绿带生态景观和服务能级,全力推进5大公园7大绿地改造升级,新增7处“环上”公园,并按照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要求改造提升59公顷绿带;积极推进“环内”吴中路楔形绿地建设;探索并推进“环外”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建设,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和建设方案研究,力争完成一期建设任务。

着力实施公园增百提升计划。加快推进建设前湾公园、马桥人工智能森林公园、科创公园、许浦水韵公园、南外滩公园、垃圾分类无废公园、马桥再生资源化利用中心公园、青春三角地公园、吴中路中央绿轴公园等大型标志性公园;启动闵行主城区环城公园项目建设,形成主城区25公里环线公园体系,并拓展6条线性公园带;改造建设5座以“花卉”为主题的特色公园;结合“一江一河”“南北联动、双核辐射”等新建5座社区公园;聚焦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盲点,改建或新建100座左右口袋公园;依托现有生态资源,促进林地、田地、水系、湿地等生态空间组合,改建5座开放休闲林地公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20座左右乡村小微公园,基本实现出门5~10分钟有绿,骑车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

强化实施全域绿道网络。贯通外环绿道,展现“生态秀带”。新建市、区、镇三级绿道共200公里,打造市民慢生活圈。依托绕城森林、生态廊道等初步建成“全区绿环”,继续推进区内滨水廊道及两岸绿道建设。

(三)重要提升举措

推动绿化“四化”建设提升。结合公园绿地建设提升和“一街一景”布局,争创“四化”市级示范点10个,建成外环“彩带”和“四化”示范森林2000亩,引进和推广20种“四化”林木树种。

引导单位绿化开放共享。通过新建单位绿化的规划设计和既有单位绿化的拆墙透绿,积极推进单位绿化社会共享工程,共实施20处以上;建成1处以上“特色功能+公园”示范点。

开展公园城市创建工作。根据本市制定的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关键指标,结合《城市容貌规范》《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等相关规定以及创建工作安排,积极推进重点产业创新集聚区域、产业发展转型区域、美丽街区、“公园型”社区生活圈、“公园型”乡村振兴示范镇/村等创建工作,力争创建1个以上“公园型”示范园区、5个“公园型”美丽街区、2个“公园型”社区生活圈、3个以上“公园型”乡村振兴示范村。


(作者:闵行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